Home
Press Room
News report

< Back to the previous page
惜食 才是識食
10-03-2014

傍晚時份,華燈初起,街市內行人摩肩接踵,

剛下班的人趕著買菜回家做飯,家庭主婦也趁特價貨出籠,此時紛紛買菜。

這兒是元朗的合益街市,人聲鼎沸。

檔主努力叫賣,人們擠進各個檔口,問價講價。

有人推著板車經過,嚷著「路人小心」,人們兩手挽著蔬菜鮮魚,

以矯健的姿勢避過板車和路人,彷彿人人都有好身手。

市集中,忽然出現幾個穿橙色制服的身影,她們推著膠箱,挨家挨戶去查問,

有些檔主搖搖頭,有些卻二話不說拿出瓜菜,她們珍而重之放進膠箱。

這些不是一般蔬菜,是菜檔不要的「剩菜」,

她們也不是一般主婦,而是「食德好食物回收計劃」的員工。

 

剩菜贈老人院

「食德好」的大本營在大埔,組織有見 09 年後經濟差了,但物價依然高企,有人豐衣足食,基層市民卻沒有溫飽,於是開始去街市收集一些菜檔不要的蔬果,在大埔的工場內烹調素菜,為基層提供低碳、平價的午餐。香港人每天浪費的食物多達 2700 噸,超級市場佔了 50%,被棄掉的食物其實沒變壞,只是快將過期賣不掉,又或者是外表不夠美觀。食物天天被浪費,食德好於心不忍,去年 12 月開始在元朗區的街市回收剩菜,雖然元朗食德好沒有廚房,收回來的蔬果,也可送往同區的老人院。

菜檔每天總有賣剩的蔬菜,但食德好項目統籌主任袁德志(ALLEN)慨嘆,回收剩菜其實一點不易:「相比 4 年前剛開始時,現在是好了一點,但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這個概念。」從大埔來到元朗做開荒牛,他說起步很困難。去年年底,ALLEN 和幾名「戰友」在嚴寒下推著手推車,每天穿梭於市集中,菜販對他們心存懷疑,不願把剩菜送出。他們冒著雨,拖著疲憊的身軀,日復一日去街市,幾個月後,才漸漸得到菜販的信任。

 

創造「綠色經濟」

穿著制服的員工姐姐,跟菜販言談甚歡,收菜之餘,不忘說說菜價行情,儼如街坊鄰里聚首,同聲同氣,因為她們都是元朗區的街坊。ALLEN 說食德好除了回收剩菜,也希望提供就業機會,創造地區的「綠色經濟」,其中參與回收計劃的 MELODY 便說:「我時常來這兒買餸,很熟悉這街市,所以跟菜販談起來,也特別投契。」

元朗的食德好中心空間不大,所以沒法把菜送回中心,只好在路邊工作。她們先在大橋街市收集剩菜,推著數箱蔬果,在路邊停下來,倚著街燈點算蔬果。環保並非什麼偉大之事,每個人都有責任,而且人人都做得到,她們沒有任何高科技,三個人,六隻手,兩輛手推車,就能減少浪費食物。

 

零剩菜

點算過後,她們浩浩蕩蕩把瓜菜送到附近的老人院。今天收回來的有青瓜、柿子、豆角、橙等,還有非常罕見的天山雪蓮,她們還教老人院舍的員工,如何烹調天山雪蓮呢。

食德好的出現,是因為我們有剩菜,回收途徑卻欠奉。一般機構當然希望事業蓬勃,食德好的願景卻剛好相反,希望終有一天可達致「零剩食」,那麼就不再需要食德好來回收了。雖然事實與願景總有距離,在有限的資源裡,他們依然繼續堅持。

減廢·低碳·互助
Low Waste · Low Carbon Footprint · Local Network
Privacy Policy Disclaimer